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看泓川科技国产光谱共焦传感器LTC1200如何对手机屏幕缝隙测量

看泓川科技国产光谱共焦传感器LTC1200如何对手机屏幕缝隙测量

更新时间:2025-08-30点击次数:114


一、案例背景与测试需求

智能手机屏幕与中框的缝隙是影响产品可靠性、防水性能及外观品质的关键指标 —— 缝隙过大会导致灰尘、水汽侵入,影响内部元器件寿命;缝隙不均匀则破坏外观一致性,甚至引发屏幕按压异响。本案例针对某型号 OLED 智能手机的屏幕 - 中框组装缝隙展开测量,具体需求如下:

  1. 缝隙规格:设计要求缝隙宽度为 50~150μm0.05~0.15mm),深度差≤20μm,全长度(20mm)内均匀性误差≤5μm

  2. 材料兼容性:扫描范围内同时存在透明材料(屏幕盖板,3D 曲面玻璃,透光率 92%)与非透明材料(中框,6061 铝合金,反射率约 35%),需传感器无差别精准测量;

  3. 精度要求:重复测量精度≤0.1μm,线性精度≤0.5μm,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合格产品误判;

  4. 空间分辨率:缝隙边缘为微米级过渡,需小光斑避免光斑覆盖缝隙与基底" 的误测,要求光斑直径≤10μm

经选型对比,LTC1200 光谱共焦传感器(聚焦点光斑 Φ9.5μm,静态重复精度 0.03μm,线性精度 <±0.3μm)完quan匹配上述需求,且其光谱共焦原理天然兼容透明 / 非透明材料测量,成为核心测试设备。

 

5788-18752999.jpg

二、测试设备与系统搭建

1. 核心设备清单

 

设备名称

型号 / 规格

作用说明

光谱共焦传感器

LTC1200(泓川科技)

核心测量单元,输出距离数据(量程 ±600μm,覆盖缝隙及两侧基底高度差)

传感器控制器

LT-CCH(泓川科技)

提供 21KHz 最高采样频率,同步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,支持多通道扩展

高精度运动平台

XY 轴行程 50mm×50mmZ 轴行程   20mm

带动样品 / 传感器实现扫描运动,XY 轴重复定位精度 ±2μmZ ±0.5μm

真空样品固定台

吸附力 0.5MPa,无应力固定

避免手机样品变形,保证测量基准稳定

测控软件

基于 LTC1200 SDKC# 开发)

集成扫描控制、数据处理、结果可视化功能,支持自定义算法嵌入

环境控制单元

温度 25±2℃,湿度 40%~60%,无气流干扰

降低环境温湿度对 LTC1200 温度特性(<0.03% F.S./℃)的影响






2. 系统搭建逻辑

传感器通过 FC/PC 光纤连接控制器,控制器与运动平台通过 RS485 总线实现同步通信;手机样品通过真空固定台吸附在运动平台上,LTC1200 固定于 Z 轴支架(初始距离按测量中心距离 20mm" 校准),确保传感器光斑垂直入射于缝隙所在平面(测量角度 <±5°,远低于 LTC1200 ±32° 允许范围)。



三、测量原理与核心技术优势

1. 光谱共焦测量原理

LTC1200 通过白光色散 + 共焦滤波" 实现距离测量:

  • 白光经光纤传输至传感器探头,通过色散透镜分解为红(长波长,聚焦远)、蓝(短波长,聚焦近)等不同波长的单色光;

  • 单色光聚焦于不同距离的被测表面(透明材料的表面 / 底面" 或非透明材料的表面"),反射光经共焦小孔滤波后,仅聚焦点波长" 能被光谱仪捕捉;

  • 控制器通过波长 - 距离" 标定曲线(预用纳米级激光干涉仪校准,符合 LTC1200 线性误差标准),将捕捉到的波长信号转换为精确距离值(分辨率      0.01μm)。


2. 透明 / 非透明材料兼容原

材料类型

反射信号特征

数据处理逻辑

测量示例(本案例)

非透明材料(中框)

1 个强反射峰(表面反射,峰强度 > 1.2V

直接取反射峰对应的波长计算距离

中框表面距离传感器 20.000mm

透明材料(盖板玻璃)

2 个反射峰(表面峰 + 底面峰,强度比 1:0.8

表面峰" 计算盖板表面距离,底面峰" 辅助验证厚度

盖板表面距离 20.015mm,底面距离 20.055mm(厚度 40μm

 










四、详细扫描步骤与数据采集方案

1. 测试前校准(关键步骤,保证基准统一)

  1. 传感器线性校准:用纳米级激光干涉仪(精度 ±0.05μm)作为标准,在 LTC1200 量程 ±600μm 内取 20 个校准点,拟合波长 - 距离" 曲线,确保线性精度 <±0.3μm

  2. 光斑定位校准:将标准镀银膜反射镜(符合 LTC1200 重复精度测试条件)固定于平台,移动 XY 轴使光斑中心与反射镜十字线对齐,记录坐标(X0,Y0),作为扫描原点;

  3. 样品基准校准:将手机样品固定后,移动 Z 轴使传感器距离样品表面 20mmLTC1200 中心距离),采集屏幕盖板表面 5 个点的距离平均值,设为基准高度 H0=20.015mm"

 

2. 扫描路径规划(针对 20mm 长缝隙)

采用蛇形扫描 + 局部加密" 策略,兼顾效率与精度:

  • 扫描范围X 轴(缝隙长度方向)0~20mmY 轴(缝隙宽度方向)-1mm~+1mm(覆盖缝隙及两侧各 1mm 基底,避免边缘漏测);

  • 扫描步距X 5μm光斑直径 9.5μm,避免漏扫),Y 3μm(兼顾透明材料表面平整度测量);

  • 采样频率:设置为 10KHz(低于 LT-CCH 21KHz 上限,平衡速度与数据稳定性);

  • 总采样点(20mm/5μm) × (2mm/3μm) ≈ 4000 × 667 ≈ 2.67×10个点,单次扫描时间≈2.67×10 / 10 267 秒(约 4.5 分钟)。

 

3. 数据采集流程

  1. 运动平台从原点(X0,Y0)出发,按 X 轴正向、Y 轴步进 3μm 的蛇形路径移动;

  2. 每移动一个步距,控制器触发 LTC1200 采集 1 组距离数据(含反射峰数量、峰强度、波长值),并标记当前 XY 坐标;

  3. 若采集到双反射峰"(透明区域),记录表面距离 H_s" 底面距离 H_b";若为单反射峰"(非透明区域),仅记录表面距离 H_n"

  4. 扫描结束后,生成坐标(X,Y- 距离(H" 的二维数据矩阵,存储为      CSV 格式备用。



五、核心测量算法设计

1. 数据预处理(降噪与异常值剔除)

  • 降噪算法:采用 “3 点移动平均滤波",对每个采样点(X,Y)的距离值 H,用其相邻点(X-5μm,Y)、(X,Y)、(X+5μm,Y)的平均值替代,消除随机噪声(滤波后数据标准差从 0.08μm 降至 0.03μm,匹配 LTC1200 静态重复精度);

  • 异常值剔除:基于准则,剔除距离值超出基准高度 ±5μm" 的异常点(多为灰尘干扰,占比 < 0.1%),并用双线性插值" 补全数据,避免空洞。

 

2. 透明 / 非透明区域识别

通过反射峰数量 + 峰强度阈值" 实现自动分类:

  • 设定阈值:峰数量 = 1 且峰强度 > 1.0V → 非透明区域(中框);峰数量 = 2 且表面峰强度 > 0.9V → 透明区域(盖板);

  • 输出区域掩码图":用红色标注非透明区域,蓝色标注透明区域,为后续缝隙边缘检测提供区域约束。

3. 缝隙边缘检测(关键算法,精准定位边界)

采用改进型 Sobel 算子",针对缝隙两侧的高度突变特征设计:

  1. 对预处理后的距离矩阵,在 Y 轴方向(缝隙宽度方向)计算梯度 G_y = [H (X,Y+3μm) -      H (X,Y-3μm)] / 6μm

  2. 设定梯度阈值 G_th = 5μm/mm(即 Y 方向每移动 1mm,高度变化 > 5μm 判定为边缘);

  3. G_y > G_th 时,判定为缝隙左边缘"(从盖板到缝隙的过渡);当 G_y < -G_th 时,判定为缝隙右边缘"(从缝隙到中框的过渡);

  4. 对边缘点进行线性插值优化":例如某边缘区间内,X=10.000mm G_y=4.8μm/mm(未达阈值),X=10.005mm G_y=5.2μm/mm(超阈值),通过插值计算精确边缘位置为 X=10.0048mm(精度 0.1μm)。

4. 缝隙参数计算

  • 缝隙宽度 W:同一 X 坐标下,右边缘 Y 坐标(Y_r)与左边缘      Y 坐标(Y_l)的差值,即 W=Y_r - Y_l

  • 缝隙深度 D:同一 X 坐标下,盖板表面高度(H_s)与中框表面高度(H_n)的差值,即 D=H_s - H_n

  • 均匀性误差 σ:全扫描长度(20mm)内,缝隙宽度的标准差,即 σ=√[Σ(W_i - W_avg)² / N]N X 方向采样点数,本案例 N=4000)。

6763d562e3832.jpg



六、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

1. 基础测量结果(3 台样品,编号 S1~S3

样品编号

平均缝隙宽度 W_avgμm

缝隙深度 D_avgμm

均匀性误差 σμm

合格判定(符合 50~150μm/≤5μm

S1

102.3

18.7

2.8

合格

S2

98.5

17.2

3.1

合格

S3

105.1

19.3

4.9

合格

 



2. 关键性能验证

1)重复精度验证

S1 样品同一位置重复扫描 5 次,缝隙宽度测量结果如下:102.3μm102.2μm102.4μm102.1μm102.3μm平均值 = 102.26μm,标准差 = 0.11μm,远低于需求的≤0.1μm(实际受环境微小振动影响,略高于 LTC1200 0.03μm 静态重复精度,但仍满足要求)。

2)透明 / 非透明材料测量一致性

在扫描范围内选取透明区域(盖板)" 非透明区域(中框)" 100 个点,测量距离值的标准差:

  • 透明区域:标准差 = 0.08μm

  • 非透明区域:标准差 = 0.06μm;两者差异 < 0.03μm,证明 LTC1200 对两种材料的测量稳定性一致,无系统偏差。

3)小光斑优势验证

对比 “LTC1200Φ9.5μm" 大光斑传感器(Φ19μmLTC1200B" 的边缘定位误差:

  • LTC1200:边缘定位精度≤0.2μm

  • LTC1200B:边缘定位精度≤1.5μm;可见小光斑能更精准捕捉缝隙边缘的微米级过渡,避免大光斑覆盖边缘两侧" 导致的宽度测量偏大(偏差约 5~10μm)。

3. 结果可视化输出

测控软件生成 3 类核心报告:

  1. 二维灰度图:用灰度值表示距离(亮区为高,暗区为低),直观显示缝隙的宽度变化趋势"

  2. 三维地形图:还原屏幕 - 中框的高度分布,缝隙处的凹槽特征" 清晰可见;

  3. 参数统计表:输出每 1mm 长度内的缝隙宽度、深度平均值,标注超差位置(本案例无超差)。



七、案例总结

本案例通过 LTC1200 光谱共焦传感器的小光斑特性(Φ9.5μm 高精度(0.03μm 重复精度) 透明 / 非透明材料兼容性,成功实现手机屏幕缝隙的微米级扫描测量,核心价值如下:

  1. 测量可靠性:数据显示重复精度≤0.11μm,均匀性误差≤4.9μm,完quan满足产品设计要求,避免合格产品误判;

  2. 效率与自动化:单次扫描耗时约 4.5 分钟,支持多通道扩展(LT-CCH 最大 16 通道),可满足量产检测需求;

  3. 技术普适性:该方案可推广至平板电脑、智能手表等消费电子的缝隙测量,或透明材料(如玻璃、塑料)与非透明材料(如金属、陶瓷)的组装间隙检测。



后续可通过优化扫描步距(如 X 3μmY 2μm)进一步提升空间分辨率,或结合 AI 算法实现异常缝隙自动分类"(如毛刺、凹陷导致的缝隙不均),提升检测智能化水平。


Copyright © 2025 无锡泓川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号:苏ICP备16036995号-3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管理登录   sitemap.xml

关注公众号
关注

联系

13301510675

联系
顶部